賀國慶,祖國騰飛! 慶中秋,闔家團圓!
發布于:2020-10-01
文章來源:[中文]九強生物

今年的中秋跟國慶碰巧在同**。
天文專家說,中秋和國慶重合,21世紀一共就只出現四次。上一次是2001年,另外兩次是2031和2077年。
還有網友酸酸地表示:中秋和國慶都在一起了,可我還是單身!
一張口就是老單身漢了......
其實對于過節這件事兒,現在的年輕人已經越來越麻木了。印象里,小時候過節就是能吃到很多好吃的。可是現在,什么好吃的東西都換不回童年的快樂時光了。
但中秋節對于中國人的意義,是歷經多少歲月都無法消減的。因為在這**,“團圓”是千千萬萬個家庭翹首以盼的歡喜。
01
為什么一定要八月十五賞月?
明明每個十五的月亮都圓,為什么我們偏偏要在八月十五一起賞月呢?難道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其他月份的更大更亮嗎?
從氣象學觀點來看,是因為每年這個時候,來自北方的干冷氣流會使空氣中的水汽減少。月亮就顯得更加皎潔明亮。
但從天文學的角度看,月亮也不一定只有在中秋才分外明亮。因為月亮是反射太陽光才亮的。月光的強弱既與月亮距地球遠近有關,也與月亮離太陽的遠近有關。
那八月十五賞月的習俗到底是從何而來呢?
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、秋天祭月的禮制。畢竟這天上一共就兩個閃閃發光的“大件”,所以古人對他們非常崇敬。在神話故事里也都有日神、月神之說。八月十五恰好是秋季三個月中,最中間的**,這樣的日子來祭祀再合適不過了。
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,在中秋時節,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月亮,觀賞祭拜,寄托情懷。
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,形成一個傳統活動。一直到了唐代,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,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。

02
過中秋為什么一定要吃月餅?
現代人的飲食更注重健康,我們也知道月餅是高糖高熱量的食品,不宜多吃。但月餅作為中華傳統美食,歷史悠久。過中秋,這個儀式感可是不能少的。
據史料記載,早在殷、周時期,江浙一帶就有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“太師餅”,這是我國月餅的“始祖”。

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,引進芝麻、胡桃,為月餅的制作增添了輔料,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,名曰“胡餅”。
有一年中秋,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,唐玄宗嫌“胡餅”名字不好聽。楊貴妃抬頭望著圓月覺得和胡餅的形狀很像,脫口而出“月餅”。
從此“月餅”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。
元朝時,中原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殘酷統治,起義抗元。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,但元官兵搜查嚴密,傳遞消息困難。
劉伯溫便想出一計,將寫有“八月十五夜起義”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。再差人分頭傳送,通知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。因而一舉推翻元朝。
為了紀念這一功績,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。
到了清代,月餅的制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,品種也不斷增加。隨著人們制作月餅經驗的日益豐富,市場上月餅的種類也層出不窮,工藝越來越講究。
03
為什么中秋一定要團圓?
一年有十二次月圓,闔家團圓才叫中秋。
在外拼搏的人們,打心底里都有種孤獨的感覺。平時被忙碌的工作占得滿滿當當,而到了過節,與親朋好友團聚,就算有再多煩惱和憂愁,也煙消云散了。

“當年我們并不覺得這天有什么,只是覺得,這是一個有月亮的節日。
直到多年以后,才意識到團圓是一件多么令人幸福的事情。家人團聚、親朋歡聚、走親訪友,團圓的日子里,每一刻都充滿幸福的滋味。”
無論走得有多快,都不要忘記回家的路。
無論走的有多遠,都不要忘記拉緊家人的手。
今年這個節,等遠方的你回家一起過節吧!
BSBE
文章來源: 網易噠噠 | 責編:小九| 校對:Echo、小藝